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随州市检察院 > 理论研究

完善工作机制 探索运行模式 推动公益诉讼工作可持续发展

【字号:    】        时间:2018-11-06      

  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以来,随州检察机关主动作为,强化担当,紧紧依靠地方党委领导及人大监督,遵循立法精神和司法规律,围绕服务、发展和民生工作主线,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积极加强对工作经验和办案规律的归纳梳理,完善工作机制,探索运行模式,推动公益诉讼工作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试点工作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5件,其中诉前程序42件,省院批复起诉7件,待批复3件,已判决的4件案件全部胜诉。监督恢复和保护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200余亩,督促整治和关停污染企业9家,督促追回国有资金近4000万元。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一)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研究公益诉讼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向市委、市委政法委、市人大常委会报送《关于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报告》,原随州市市委书记刘晓鸣、陈安丽、政法委书记郭永红均作出重要批示,为公益诉讼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和工作支撑。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公益诉讼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各部门力量,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公益诉讼工作深入开展。市院洪领先检察长多次听取公益诉讼工作汇报、参加专题督办会,对公益诉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效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各级院通过招录、抽调等方式,充实民行检察队伍,民行人员扩充至24人,人员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各院还安排专人负责公益诉讼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办案组织。 

  (二)健全完善协作机制。确立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目标一致性,实现监督与支持的深度融合,积极在线索摸排、调查取证、法律适用方面加强配合,在信息共享、技术咨询方面加强协作,相关行政机关积极为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现场勘查提供协助。加强与人民法院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的沟通协调力度。曾都区检察院与区人民法院就河道采砂许可拍卖系河道采砂许可经营权还是河道砂石资源的财产权积极加强协调,达成共识。充分利用两法衔接平台,建立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线索移送、沟通协调、工作协作、工作保障等机制,试点期间全市办理的20件行政公益诉前程序案件,10件系刑事检察部门、自侦部门移送。 

  (三)充分一体化工作机制。立足公益诉讼案件主要分布基层的规律及现状,着力引导基层院主力、主角意识,力促公益诉讼工作成为基层院民行检察工作的主阵地。修订完善考核基层院业务工作的评分标准,大幅提高公益诉讼考评评分值,引导基层院向公益诉讼精准发力。加强对案件线索的统一管理、分析研判、指挥调度,通过交办、提办、督办、包片指导等方式,不断凝聚智慧,形成合力。 

  二、遵循立法和司法规律,探索运行模式 

  (一)规范诉前程序。强化履行职责中线索评估,注重线索发掘。主动加强与内设部门的协作配合和信息共享,细化线索双向移送、分析研判、调查走访、备案审查等节点,细致梳理损害公益的蛛丝马迹。结合线索评估,制作详细调查方案,围绕不依法履职的环节、方式、后果,全面、客观收集证据,提升检察建议质效。随县院在办理封江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一案中,办案人员多次到封江水库实地查看,现场勘查固定59处筑坝拦汊证据,委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出具公益损害专家意见。强化诉讼程序的审查,将诉前程序引入司法审查内容,明晰违法行使职权、完全不履职、不完全履职不同形态的标准,对符合起诉条件的依法提起诉讼。全市办理的42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案件,已提起和拟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件,占比近四成。用足用好诉前程序,力促行政自我纠错。针对湖北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在国有土出让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致使涉案企业少交1150万土地出让金,市院督促管委会撤销会议纪要,依法提起民事诉讼,挽回国有财产损失。 

  (二)创新调查取证模式。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衔接配合,探索借用公安机关调查模式。及时介入公安机关办理的涉及环境污染和资源保护的刑事案件,不断挖掘案件线索,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衔接与引导,既借助公安机关在侦查取证方面的优势,又强化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证据的收集。曾都区在办理魏某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一案中,通过刑事侦查,依法查明涉案林地破坏的时间节点、林地原始林像,为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奠定基础。依托行政机关行政执法强化证据收集固定,实现证据合理转换。行政机关通过现场勘查、环境污染鉴定、出具林地恢复方案等方式,解决了行政公益诉讼中公益性证据收集等重点难点问题。同时,通过对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证据的合理转换,实现对证据的合理运用。如曾都区院提请省院批复的曾都区林业局不依法履行职责一案,行政机关通过实地调查出具林地恢复方案,有效解决公益损害数额的瓶颈问题。同时,充分借鉴办理自侦案件的方法技巧,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调查权,注重证据的三性要求,提升收集固定证据的能力。 

  (三)强化附带诉讼的实践探索。立足于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民事诉讼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规定,准确把握刑事责任、侵权责任、行政责任竞合时的处理原则。探索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公益诉讼案件中,行政监管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协同保护方案。注重诉讼程序的衔接协调,对于公安机关办理的涉及环境污染、资源保护的刑事案件,加强跟踪监督,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效衔接刑事诉讼程序和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探索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对公民法人违法行为和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行为,通过提起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既督促行政机关依法正确履行职责,又同时追究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如曾都区院提请省院批复的曾都区林业局不依法履行职责案、某涉案企业破坏生态案,通过行政责任和侵权责任附带起诉方式,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协同保护。 

  三、落实创新绿色理念,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重点领域,回应社会关切。紧紧把握公益核心,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环保、水利、林业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涉及民生领域,深度融入河道非法采砂整治、农村城镇生活垃圾治理、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源地保护、林地资源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集中办理了保护白云湖渔业资源、封江口水库饮用水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等8件公益诉讼案件,积极服务中心,保护环境,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贯穿始终,督促加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随县院针对随县吴山镇相关石材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政违法行为,及时向随县林业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随县林业局高度重视,深入石材企业启动专项复绿工作,责令5家石材企业安排人力、物力进行全面整治,对石材弃渣场所复土、种树、种草,补植复绿30余亩。 

  (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抓抓系统,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紧密结合司法实践,聚焦涉案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分类归纳行政行为所涉及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工作流程、两项清单,梳理履职要素,并以公共利益是否被侵害为界限,形成行政机关是否充分履职的合理标尺。加强对案件类型化的分析和研究,以类案监督为重点,由点到面拓展到行业领域,通过抓专题专项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效果。市院联合随县院对随县辖区内八家土法炼油项目实施专项治理,依法对随县人民政府、随县环保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6件。随县人民政府依法对涉案八家土法炼油企业实施强制关闭,环保局对涉案违法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市院还指导曾都区院办理随州市人防办不依法履行职责案件2件,人防办向涉案企业追缴人防易地建设费689万元,并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清理欠缴人防易地建设费3100余万元。随县院在饮用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集中开展小专项整治,向随县水利局发出4件诉前检察建议,成功办理了封江口水库水源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督促随县水利局依法履行拆除封江口水库筑坝拦汊的法定职责,保护百万人的饮水安全。广水市院在城市农村生活垃圾违法处置领域、禁养区违法养殖等领域开展小专项整治,向广水市城市管理局、环保局、畜牧局、乡政府发出督促履行职责的检察建议6份,行政机关及时予以采纳整改并回复。通过监督整治,促进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更加环保规范,助推畜禽养殖绿色转型升级。曾都区院积极办理政协提案,对辖区内企业违法占用林地实施专项整治,向林业局发出督促履行职责或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3份,积极探索附带诉讼的实践,构建优化追究责任体系。 

    (三)坚持与专项衔接,综合运用检察职能,提升监督效果。深刻领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服务和保障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法律监督工作的精神主旨,强化公益诉讼与专项法律监督工作衔接配合,护航绿色发展,积极为服务和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优质司法保障。探索构建“3+2”监督模式,即对法院司法活动、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行为,法院和行政机关两个对象的同步审查,将裁判结果监督、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公益诉讼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一案多查。曾都区院发现涉及河道采砂许可的法院生效判决存在适用法律错误、损害国家利益情形,依职权进行监督,提请抗诉;审查还发现曾都区水利局准予河道采砂行政许可通过竞拍程序约定的690万元河道采砂竞拍款至今尚欠258万元未缴纳,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职,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积极发挥公益诉讼的载体、屏障作用,综合运用检察职能,将公益诉讼与侦查监督、立案监督、刑事公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随县院针对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行对辖区内八家土法炼油企业的监管责任,依法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分析研判后认为还涉嫌刑事犯罪,及时提前介入,监督行政机关收集固定涉嫌环境污染罪的证据并移送刑事案件;同时,加强跟踪监督,加强对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证据收集固定,对涉案违法企业适时启动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